English

《白山黑水》:情结四十年

1998-03-26 来源:光明日报 张笑天 我有话说

在写完电影剧本《白山黑水》后,我确实松了口气,大有一种了却一桩心愿的感觉,《白山黑水》可以说是我系了40年的情结,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。

记得还是上大学的时候,我和历史系的师生一起到通化搞“文化调查”,编写地方志。我在与大家一起编写柳河县志的时候,接触到了大量反映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生活的史料。也亲自访问过许许多多健在的英雄们。年轻人的血液第一次被点燃,从此燃烧了半生!也许只有我知道热血燃烧的滋味,他奔腾、冲撞在我的血管中,逼迫我一次次下决心把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表现出来。

我忽略了自己当时的能力。以我当时的绵薄之力,以我当时所处的环境,这本来是不可能的,知其不可能而为之是愚者也!我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只证明自己的可怜。因此,我为之苦苦思恋的那本书,即反映抗联生活的那本书《白山曲》、《黑水谣》终于未见天日。

《白山曲》1000多页的底稿在“文革”中被毁找不回了,但那些活在我心底的人物却是永存的。这之后,我陆续写过小说《落露》、《埋在清波下的遗憾》、写过电视剧《假如有明天》、《国魂》,但我仍然感到意犹未尽。我一直想把抗联气势磅礴、气壮山河的业绩搬上银幕。

严格地说,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的时候应该在抗日战争正式打响之前,它的历史应该是14年而不是8年。14年间,东北抗日健儿曾有几十万之多,最后到1945年他们以东北民主联军的身份出现接收东北———大中城市时只剩下了几百人,他们确实是铮铮铁骨的一群人。有多少烈士长眠在白山之巅、黑水之滨,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生平、名字,但是我们不能容忍后代忘记他们。

常人与英雄有多大的距离?有时我觉得英雄离常人很远,甚至有霄壤之别,有时又觉得英雄与常人很近,如果没有突发的民族灾难临头,很多英雄可能只不过是平凡生活中平凡的人。我所写的人物,包括令日寇胆寒的杨静宇、周保中、赵尚志这些人其实也是很平常的人,他们的喜怒哀乐,爱与恨与常人无异。他们的魅力在于国家危难、民族尊严受到挑战时,他们那种高尚的气节。我访问过的许许多多的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,他们谈起当年艰苦的战斗生活如聊家常一样,并不感到自己多么伟大,多么值得人尊敬,有的抗日英雄从言谈到举止,看上去就像一个憨厚淳朴的农民,与叱咤风云丝毫联系不上。于是我想写几个真实的、极其平凡的“英雄”,而不是拔高了的、让人无法感知的理念化的英雄。我的初衷是否能告慰地下的英灵、让千千万万的观众动情,我等待着答案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